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
题目详情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1)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其特点是决策的环节相互制约,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
(1)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其特点是决策的环节相互制约,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1)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其特点是决策的环节相互制约,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1)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其特点是决策的环节相互制约,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1)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其特点是决策的环节相互制约,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2分)(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2)措施: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归地方外,大部分由中央掌控。(任答2点,得4分)
作用: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2分)
(3)职能: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4分)
主要依据: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代已经实行三省制度,可以参照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解答此题,但应注意三省名称略有不同;(2)结合材料二中文字“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联系教材对应内容即可作出回答,其影响“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说明宋代实现了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找出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依据也就是其直接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统治。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看了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如图是某中学生根据某些省区轮廓绘制的古装女孩图,根据该省区的简称或谐音,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名字,据此 2020-05-15 …
(19分)读我国山西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从位置、地形、气候方面,概述山西省的自然条件。( 2020-05-17 …
如图把4包这样的抽纸拼在一起,哪种拼法最省包装材料?省了多少平方厘米.长16厘米。宽10厘米。高6 2020-05-17 …
探索历史的奥秘材料一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犹大背叛耶稣的情节。材料二到底是谁将耶稣迷上 2020-07-11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 2020-11-11 …
阅读下列云南省轮廓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本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和以前经 2020-11-11 …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省为当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总人口的15%。 2020-11-24 …
某中学对某班50名学生学习习惯和数学学习成绩进行长期的调查,学习习惯和数学成绩都只分良好和一般两种情 2020-12-0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0-12-10 …
据我省有关部门最新统计,在我省近万家骨干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一批企业借助改革 202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