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已知水稻高秆 (T) 对矮秆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A.9 ︰ 3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已知水稻高秆 (T) 对矮秆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A.9 ︰ 3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已知水稻高秆 (T) 对矮秆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已知水稻高秆 (T) 对矮秆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T) 对矮秆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对矮秆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t)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为显性,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R)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对感病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r)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F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1 高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秆︰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矮秆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3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1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抗病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感病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3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1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再将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1 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F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2 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A.9 ︰ 3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A.9 ︰ 3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3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3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3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1 B.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1 C.4 ︰ 2 ︰ 2 ︰ 1 D.3 ︰ 1 ︰ 3 ︰ 1 ︰ 2 ︰ 2 ︰ 1 D.3 ︰ 1 ︰ 3 ︰ 1 2 ︰ 2 ︰ 1 D.3 ︰ 1 ︰ 3 ︰ 1 2 ︰ 1 D.3 ︰ 1 ︰ 3 ︰ 1 ︰ 1 D.3 ︰ 1 ︰ 3 ︰ 1 1 D.3 ︰ 1 ︰ 3 ︰ 1 ︰ 1 ︰ 3 ︰ 1 1 ︰ 3 ︰ 1 ︰ 3 ︰ 1 3 ︰ 1 ︰ 1 1
答案 C
【解析】 :首先根据 F 1 表现型及比例确定亲本基因型都是 TtRr ,然后确定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TTRR ∶ TtRR ∶ TTRr ∶
TtRr = 1 ∶ 2 ∶ 2 ∶ 4 。最后确定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产生的 F 2 基因型及比例为 TtRr ∶ ttRr ∶ Ttrr ∶ ttrr = 4 ∶ 2 ∶ 2 ∶ 1 。从而判断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 ∶ 矮秆抗病 ∶ 高秆感病 ∶ 矮秆感病= 4 ∶ 2 ∶ 2 ∶ 1 。
答案 C
答案 C 【解析】 :首先根据 F 1 表现型及比例确定亲本基因型都是 TtRr ,然后确定 F 1 中高秆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TTRR ∶ TtRR ∶ TTRr ∶
TtRr = 1 ∶ 2 ∶ 2 ∶ 4 。最后确定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产生的 F 2 基因型及比例为 TtRr ∶ ttRr ∶ Ttrr ∶ ttrr = 4 ∶ 2 ∶ 2 ∶ 1 。从而判断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 ∶ 矮秆抗病 ∶ 高秆感病 ∶ 矮秆感病= 4 ∶ 2 ∶ 2 ∶ 1 。
TtRr = 1 ∶ 2 ∶ 2 ∶ 4 。最后确定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产生的 F 2 2 基因型及比例为 TtRr ∶ ttRr ∶ Ttrr ∶ ttrr = 4 ∶ 2 ∶ 2 ∶ 1 。从而判断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 ∶ 矮秆抗病 ∶ 高秆感病 ∶ 矮秆感病= 4 ∶ 2 ∶ 2 ∶ 1 。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 2020-07-01 …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 2020-07-01 …
水稻花为两性花,风媒传粉,花小,杂交育种工作量巨大.水稻的紫叶鞘对绿叶鞘完全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 2020-07-06 …
水稻花为两性花,风媒传粉,花小,杂交育种工作量巨大.水稻的紫叶鞘对绿叶鞘完全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 2020-07-16 …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 2020-11-27 …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 2020-12-08 …
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 2020-12-08 …
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 2020-12-08 …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 2020-12-08 …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的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中的淀粉遇碘呈橙红色.现用 202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