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悠悠垂钓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悠悠垂钓

  

  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 一条条钓竿。

  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

答:因为千百年来,垂钓者有的是________(不超过6个字);有的________(2个字);有的________(12个字);有的________(4个字)。

2.本文第三段中“学艺”的“艺”字的含义是什么?(作答时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

答:在作者看来,古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不以________(不超过6个字)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为目的。

4.下列对这篇叙事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龙潭湖公园之所以迷人,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人们充满活力,能感受到积极进取的时代强音。

B.本文第三段引出师徒两人的垂钓和与“我”的对话,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地说明来龙潭湖垂钓的人们情趣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各自不同。

C.“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表明自古以来,垂钓这一活动总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

D.第二段写“钓者”是为第一、三段写“钓者”在情调、心绪、人生态度上作反衬,而第三段则赞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E.作者认为古代的人们把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那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悠悠垂钓

  

  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 一条条钓竿。

  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

答:因为千百年来,垂钓者有的是________(不超过6个字);有的________(2个字);有的________(12个字);有的________(4个字)。

2.本文第三段中“学艺”的“艺”字的含义是什么?(作答时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

答:在作者看来,古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不以________(不超过6个字)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为目的。

4.下列对这篇叙事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龙潭湖公园之所以迷人,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人们充满活力,能感受到积极进取的时代强音。

B.本文第三段引出师徒两人的垂钓和与“我”的对话,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地说明来龙潭湖垂钓的人们情趣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各自不同。

C.“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表明自古以来,垂钓这一活动总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

D.第二段写“钓者”是为第一、三段写“钓者”在情调、心绪、人生态度上作反衬,而第三段则赞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E.作者认为古代的人们把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那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悠悠垂钓

  

  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 一条条钓竿。

  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

答:因为千百年来,垂钓者有的是________(不超过6个字);有的________(2个字);有的________(12个字);有的________(4个字)。

2.本文第三段中“学艺”的“艺”字的含义是什么?(作答时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

答:在作者看来,古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不以________(不超过6个字)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为目的。

4.下列对这篇叙事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龙潭湖公园之所以迷人,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人们充满活力,能感受到积极进取的时代强音。

B.本文第三段引出师徒两人的垂钓和与“我”的对话,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地说明来龙潭湖垂钓的人们情趣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各自不同。

C.“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表明自古以来,垂钓这一活动总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

D.第二段写“钓者”是为第一、三段写“钓者”在情调、心绪、人生态度上作反衬,而第三段则赞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E.作者认为古代的人们把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那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考虑到这是考生第一次参加九校联考,故选文较浅易。《悠悠垂钓》选自《语文月刊》1999年第1、2期合刊P71~72,但试题作了改动,所以不影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1.有的远离人间烟火;有的孤独;有的表达有志不伸的抑郁之情;有的纯属遣愤。   2.“艺”特指细心、有耐性、专一对待工作(若答成“静若处子,心神专一”也算对)。   3.如果说前两道题是考查考生直接从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点的能力,那么这道小题就是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文意,古人垂钓是表达一种心绪,“今人”以玉匠师徒为例说明垂钓是陶冶一种性情,根据上述分析,本小题答案可以明确为:不以追求物质收获(或“真正钓到鱼”)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寄托某种精神生活为目的。   本小题在答案中设置限制语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难度,避免考生漫无边际的作答;二是便于控制评分误差。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基本相似且字数没有超出即视为正确。   4.正确的两项是A、D。A项概括全面,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的精神面貌。D项分析准确。本文不是写“古”,而是叙“今”,第二段与第一、三段的关系是以古衬今,起强化主题的作用。B项理解太实太偏。C项与第二段相悖。E项歪曲了文意。
答案:
解析:
  考虑到这是考生第一次参加九校联考,故选文较浅易。《悠悠垂钓》选自《语文月刊》1999年第1、2期合刊P71~72,但试题作了改动,所以不影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1.有的远离人间烟火;有的孤独;有的表达有志不伸的抑郁之情;有的纯属遣愤。   2.“艺”特指细心、有耐性、专一对待工作(若答成“静若处子,心神专一”也算对)。   3.如果说前两道题是考查考生直接从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点的能力,那么这道小题就是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文意,古人垂钓是表达一种心绪,“今人”以玉匠师徒为例说明垂钓是陶冶一种性情,根据上述分析,本小题答案可以明确为:不以追求物质收获(或“真正钓到鱼”)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寄托某种精神生活为目的。   本小题在答案中设置限制语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难度,避免考生漫无边际的作答;二是便于控制评分误差。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基本相似且字数没有超出即视为正确。   4.正确的两项是A、D。A项概括全面,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的精神面貌。D项分析准确。本文不是写“古”,而是叙“今”,第二段与第一、三段的关系是以古衬今,起强化主题的作用。B项理解太实太偏。C项与第二段相悖。E项歪曲了文意。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池塘中有一朵荷花,它直立在水中,荷花高出水面半尺处长着一朵红莲,一阵风吹来把荷花吹倒在一边,红莲倒  2020-05-13 …

池塘中有一朵荷花,它直立在水中,荷花高出水面半尺处长着一朵红莲,一阵风吹来把荷花吹倒在一边,红莲倒  2020-05-13 …

桃花园记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文中的桃花给了你怎样的印象?渔人离开桃花源是“处处志之”而后来却"遂  2020-05-13 …

最温暖的墙阅读答案请你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雪花"意义有什么不同?第一处:“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  2020-05-14 …

池塘中有一朵荷花,它直立在水中,荷花高出水面半尺处长着一朵红莲,一阵风吹来把荷花吹倒在一边,红莲倒  2020-05-15 …

命题作文开在记忆深处的花开在记忆深处的花\x05\x05花开无声,岁月无痕.转眼间,我们早已告别了  2020-05-16 …

这首诗是谁写的?全诗又是怎样的?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载数骆驼晴川历  2020-06-29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中的“萋萋”怎么读  2020-07-03 …

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  2020-12-09 …

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张萌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  2021-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