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目文,完成第6—10题。(15分)(甲)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④自追之。诩⑤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

题目详情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目文,完成第6—10题。(15分)

   (甲) 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④自追之。诩⑤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 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疗其反而皆验 也? ”淘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 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 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注释]

①太祖:曹操。②比:连续。③征之:征讨张绣。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一段时间,曹操连 续攻打张绣。④绣:张绣。⑤诩:贾诩,张绣的军事参谋。

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诩谓绣曰( ) (2) 大败而还( )

(3) 绣信之( ) (4) 而公曰必克( )

7. 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

  今已败,奈何复追?

8. 为什么贾诩先不让张绣追击,后来又要他赶快追击?(3分)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9. 曹刿在论战的过程中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分析,相比之下贾诩在论战的过程中更侧重于什么?(3

分)  

10. 从上面两个语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谋士在分析战争形势时比较注重什么?(3分)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目文,完成第6—10题。(15分)

   (甲) 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④自追之。诩⑤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 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疗其反而皆验 也? ”淘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 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 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注释]

①太祖:曹操。②比:连续。③征之:征讨张绣。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一段时间,曹操连 续攻打张绣。④绣:张绣。⑤诩:贾诩,张绣的军事参谋。

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诩谓绣曰( ) (2) 大败而还( )

(3) 绣信之( ) (4) 而公曰必克( )

7. 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

  今已败,奈何复追?

8. 为什么贾诩先不让张绣追击,后来又要他赶快追击?(3分)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9. 曹刿在论战的过程中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分析,相比之下贾诩在论战的过程中更侧重于什么?(3

分)  

10. 从上面两个语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谋士在分析战争形势时比较注重什么?(3分)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目文,完成第6—10题。(15分)


   (甲) 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④自追之。诩⑤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 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今已败,奈何复追

   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疗其反而皆验 也? ”淘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 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 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注释]

①太祖:曹操。②比:连续。③征之:征讨张绣。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一段时间,曹操连 续攻打张绣。④绣:张绣。⑤诩:贾诩,张绣的军事参谋。

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诩谓绣曰( ) (2) 大败而还( )

) (2) 大败而还( ) )

(3) 绣信之( ) (4) 而公曰必克( )

) (4) 而公曰必克( ) )

7. 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

  今已败,奈何复追?

8. 为什么贾诩先不让张绣追击,后来又要他赶快追击?(3分)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9. 曹刿在论战的过程中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分析,相比之下贾诩在论战的过程中更侧重于什么?(3

分)  

10. 从上面两个语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谋士在分析战争形势时比较注重什么?(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6. ⑴对……说(2) 回来(3) 相信(4) 战胜

7. 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呢?

8. 先不让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可能有所防备 后来让 赶快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战胜必轻装速回,此时防 备较弱。

9. 曹刿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分析。而贾诩更侧重 于分析双方的形势。

10. 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或:知己知彼。或:根据变 化调整策略。或:把握恰当的时机。意思接近即可)

6. ⑴对……说(2) 回来(3) 相信(4) 战胜

6. ⑴对……说(2) 回来(3) 相信(4) 战胜

7. 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呢?

7. 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呢?

8. 先不让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可能有所防备 后来让 赶快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战胜必轻装速回,此时防 备较弱。

8. 先不让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可能有所防备 后来让 赶快追是因为分析到曹操战胜必轻装速回,此时防 备较弱。

9. 曹刿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分析。而贾诩更侧重 于分析双方的形势。

9. 曹刿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分析。而贾诩更侧重 于分析双方的形势。

10. 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或:知己知彼。或:根据变 化调整策略。或:把握恰当的时机。意思接近即可)

10. 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或:知己知彼。或:根据变 化调整策略。或:把握恰当的时机。意思接近即可)
看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目文,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王昶、丘俭闻东军败,各烧屯走。朝议欲贬黜诸将,大将军师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  2020-07-01 …

1894年,慈僖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  2020-07-04 …

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注:1894年是慈  2020-11-23 …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之时,日本入侵,清军战败。后来有人在北京城门写下对联:  2020-11-23 …

1894年,慈僖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  2020-11-23 …

阅读下列材料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北京)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请回答  2020-12-15 …

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其中“三军败绩”指的  2020-12-29 …

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注:1894年是慈  2020-12-29 …

1894年清政府忙于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同时在对外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  2020-12-29 …

对长平之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最大的歼灭战,此后六国无力抗秦B.赵军败,秦国坑杀赵军4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