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这首诗歌的前两句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
②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
②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
②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
②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类题可以从诗句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五月”点明了季节正值春季,“雪”“寒”“无花”体现了边塞白雪皑皑、寒气逼人、没有百花盛开的景象,与春季应该有的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边塞的恶劣环境.
(2)此题可以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愿”表现了甘愿冲锋陷阵、夺取楼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答题时,可结合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
(1)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边地的苦寒.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
(2)体现的是一种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2)此题可以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愿”表现了甘愿冲锋陷阵、夺取楼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答题时,可结合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
(1)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边地的苦寒.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
(2)体现的是一种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请大神判断一下这是蝴蝶的幼虫还是蛾的幼虫这虫浑身绿色,背部有浅黑色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淡黄色线,线 2020-04-26 …
比较下面的句子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③浪 2020-05-16 …
用五条绳子编一条手绳我想编五色带,用五种颜色编成一条手绳,编好的时候要在表面都能看清楚五种颜色.记 2020-05-17 …
英语翻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 2020-06-19 …
看四色、五色电阻,怎么算大小?金属膜电阻上面有四色环和五色环,怎么算出是多少K的呢? 2020-11-01 …
英语翻译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 2020-11-03 …
文言断句(限划13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 2020-11-03 …
四面八方-?=五颜六色四面八方+?=七上八下填有数字的成语使等式成立.还有:五颜六色+?=七上八下比 2020-11-07 …
我一直都认为我国的五星红旗应该是由红色,黄色和白色组成的,我的想法对吗?因为我们升起来的每一面五星红 2020-12-05 …
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B.彩色电视机的画面五彩缤纷C.色彩丰富的 202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