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庄子秋水以什么形式讨论了什么问题
题目详情
庄子秋水以什么形式讨论了什么问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看了 庄子秋水以什么形式讨论了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读了“秋风”一句 2020-06-25 …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的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读了秋风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了秋光 2020-06-25 …
读短文,写一写秋天秋天到了,菊读短文,写一写秋天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的,有()的,还 2020-06-26 …
秋娃娃挥舞着彩笔来了,它淘气地一画,大地神奇地变了颜色.一片片树叶黄了,一个个果子熟了.稻子一片金 2020-06-27 …
为什么秋天的蚊子嘴会分叉?夏天我可害怕蚊子了,可为什么到了秋天蚊子的嘴会分叉呢?可这样它就咬不到我 2020-07-12 …
桃子在什么季节结果?我写作文,本来是写秋天的收获景象,把桃子写进去了,妈妈说桃子不是秋天结,我问她是 2020-10-29 …
1,课文主要描写哪些景物?歌颂了秋的什么品质?2,文中“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 2020-11-05 …
秋天到了,秋高气爽.你注意观察天上的白云了吗?他们是什么样的?请把白云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用上“ 2020-11-26 …
读读写写。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凉爽的秋风吹进了校园。秋天吹落了校园中树木的叶子,地上铺满了金黄的枯叶。 2020-11-27 …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有急用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 2021-01-17 …
相关搜索:庄子秋水以什么形式讨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