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 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5.【答案】C
【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5+7*8+12/4-2=55+7*8+12/4-2=102等号前面加括号得到后面的数5+7*8+1 数学 2020-03-30 …
以下是一道数学应用题.用15.7米长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养鸡场,怎样围得到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 数学 2020-04-09 …
1根长7.2米的木料,做成‘H"形的窗框,窗框的高和宽各取多少时,窗户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设 数学 2020-04-25 …
数学题目7^100得多少,印象中好象是1,但是为什么我算出来得7?我是这样算的:7Ⅹ7个位得9,9 数学 2020-05-14 …
A、B两人做游戏,掷一枚硬币,若正面出现则A得1分,反面出现则B得1分,先得10分者获胜,胜者获得 数学 2020-06-26 …
分桃子总感觉答案错的很明显,不可能是21,应该是小于7分桃子幼儿园的老师给三组小孩分桃子,如只分给第 数学 2020-11-11 …
7.太阳能是人类最基本的能源.淮安某月当太阳光照射地面时,1m2地面上在1s内平均得7.太阳能是人类 其他 2020-11-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 语文 2020-11-27 …
句子补充完整1热得2冷得3急得4激动得5伤心得6高兴得7感动得8静得9多得10少得要快,求 语文 2020-12-27 …
两个人做投掷硬币游戏,投掷出正面甲得一分,投掷出反面乙得一分,先得到十分的人赢得一个大蛋糕.如果游戏 数学 202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