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示三子(宋)陈师道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

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 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 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 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 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 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 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 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 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 “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 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看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小说《怯懦》,完成下面问题。怯懦安宁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②她从没有去  2020-05-16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春寒陈与义①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  2020-05-1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问题。昭君怨南宋·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2020-06-09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  2020-06-1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清平乐赵令畴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阅读下  2020-06-2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问题。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阅读  2020-06-26 …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登快阁①北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阅读下面的古  2020-06-3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阅读下  2020-11-1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  2020-12-08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广惠寺黄庭坚鸦啼残照下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