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题目详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 分)

1 欣然 起行(                    )     2 无与乐者         

3 至承天寺                      4 相与 步于中庭               

21 、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 、对文章的分析,说得 不正确 的一项(       2 分)
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 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 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2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 分)

                                                                        

24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 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0 、( 1 )高兴的样子( 2 )想到( 3 )于是( 4 )一起,共同

21 、( 1 )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 2 )那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22 、 B       23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24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看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