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20分)一地残红朱以撒一阵风过,地面又铺了一层残红。这个落花时节,没有哪一株花树避免坠落的结局,继而化为尘泥。盛极转衰,从
现代文阅读( 20 分)
一地残红
朱以撒
一阵风过,地面又铺了一层残红。这个落花时节,没有哪一株花树避免坠落的结局,继而化为尘泥。盛极转衰,从一株花上边,见出了规律。
这个大地上的存在,都各自发展着。我欣赏过许多影展,都呈现着事物鼎盛阶段的昂扬状态。人们感兴趣的是极盛时的淋漓表现――花瓣是完全绽开的,果实是硕大无朋的,列车则是风驰电掣般狂奔的。至于人,那种高峰体验时的得意洋洋,可以推测,有些好运被他撞上了。一贯地,我们主张追求高潮时刻的美感,似乎,人这一生没有几个高潮可供言说,如同花从未开放过,只是一个毕生紧抱不松的蕾。这明显地接受了前人的影响,短命的李贺也以为少年心事当拿云,一点也没有见好就收的明智。结果――生命被无端地损耗了。理想主义把极顶美化了,以延伸不切实际的诗情。实际的攀援者则见到了半山腰上心仪的景致,不妨找个地方安坐,看草色遥青,风花旖旎。适可而止――这几年,这样的念头愈加拂之不去,我心仪的一种古文人形象开始明晰起来――倚阑吹笛的悠闲,谁能怀疑它的意味悠长?!
有几本文人的传记从我手中流过。在毛羽摧折,一切凌云壮志和慷慨豪情尽付东流之后,我觉得他们又像个文人了,有了彷徨和迷惘的机会。在此前,那种颐指气使的作派,使斯文的风韵毫厘不存。文人在高潮时忘乎所以的种种举止,多半由于官场习气的熏染,本色却黯淡了。我喜欢从文人高潮跌落后读起。美丽的场景一旦过时,变得不美丽了,就让人感到残酷。这后半部分的人生,就执笔者的心态而言,也变得松弛散漫,不再那么神采飞扬地调动文采辞藻了。恰恰就是这么波平浪静的描述里,人生更多的符合我们通常的理解,很平常、随便,不需要激情,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犯不着担心被折断或枯竭。执掌彩笔的人几乎都有惊人相似的心理,浓墨重彩地描绘英雄的高潮,这是他们最为得意的笔触,有时就不免让人发觉虚假,像神――这是最容易让人制造的,不需要负载责任,不需要付出真情。许多经历使人们警觉,置之神坛上的人,让我疑窦重重。相反的是一些寻常笔墨,写着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慢得让人内心着急,局部没有跌宕,期待的高潮也没有出现,平铺直叙,直到生命的弥留或凋零。这样的写法,不免缺乏技巧,可是符合着生命的历程。更多的人都是这样,每一天都重复着昨天,停留在生命底层的那一行最初的文字上,没有头衔,也没有毁誉,他们的归宿,等同于最初,平淡就是过程最为剀切的总结。
生命凋零状态的描写,要比高峰状态让人触目惊心 。滑入低谷里的生命,像夕阳西下,却没有明日清晨再一次跃起的机会了。我视线下有一盆龙吐珠,当它达到最晶莹剔透的程度,简直就是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羊脂白玉,温润细密,毫无瑕疵,放在手心,真担心会化成一滴滴清澈的水。才过一夜,就有一缕暗色抹了上去,然后是有秩序的掉落,从花穗密集到稀疏松垮,到一花不剩。没有谁能阻止这种跌落。那些用细腻笔调把疾病的侵入娓娓道来的人,那些把人的凋零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我对他们选择这么一个角度来窥视人的不幸与归宿,充满了感动。生命的辉煌未必人人都有,着力张扬辉煌似乎没有普遍性。但是凋零委地,没有谁能逃脱。像我这样的年龄,已经过了重温英雄梦的季节,生存以从未有过的实际摆在面前,我关注着与生有关的寻常细节。
生命如花――常见的比喻。理应有许多人去过花市,在节日到来之前,买一盆即将盛开或刚刚盛开的花树回家。人的目的十分明确,节日一过,花树凋零,它的装饰作用就全然消失了。没有什么感情因素会在几天里滋长起来,主人考虑着在缺乏阳光雨露的楼台,下一次绽开的可能几乎为零。花的命运很能说明问题,凋零的花树比什么都难看,残枝败叶,一幅没落景象。祈求富贵的人家,自然忌讳这样的品貌,弃之不及。无事一般的看透花开花落的人,我想,只有花农。一个闲散下来的午后,我去花圃,那些凋零了花团锦簇的品种,依然接受着良好的待遇,花圃里流动着一脉轮回的气味,生命的过程在此一览无余。一盆正在绽开的花树,旁边的一盆已经敛约了嫣红,变得朴素简约。繁富斑斓何时可以重来?只有等待。像前生与后世的比照,像曲终人散,再出风头的角儿,十年八年过去,捧场的主顾们早已有新的偶像。人老珠黄,即便有戏台在前,更多的是寥廓悲凉涌起,不说当年登台事也罢。不过,花农素有的平静是有根据的,正等待适时的节气和雨水,下一个花季总会来临。无言地穿行花圃的身影,我以为生命的哲理若由他们来开讲,比哲人更生动精彩。
没有哪一朵花常开不败,正如没有哪一个人总在巅峰上行,“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待到我愿意玩味诗意时,我看到的是一颗心如明月般的空灵和平安。 能够判断自己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什么?能够使自己在谢幕时没有怨悔吗? 这中间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在我居住的这个温热的便于开花的城市,花谢得也尤其爽快。一株花树和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过程的注解。如有不同的就是,人大多不甘失意,而一地残红里,那些落英表现得有如回到老家那般坦然。
17 、这是一篇借物说理的散文,文中所借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本文所借之物引发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4 分)
答:
18 、结合具体语境简析文中划线语句“生命凋零状态的描写,要比高峰状态让人触目惊心”的含义。( 6 分)
答:
19 、文章结尾段有两个问句:“能够判断自己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什么?能够使自己在谢幕时没有怨悔吗?”请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6 分)
答:
20 、文章以花作结,以花开花谢喻人生的盛衰,结合选文和你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平淡。( 4 分)
答:
妈妈觉得多多除了学习,课余花太多时间在上网和玩手机上,让妈妈很担心,你觉得多多下面的做法不妥的是( 2020-06-18 …
从凌霄花和月季花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明天之前必须答,我把积分都给了,明天前不答,凌霄和月季一起 2020-06-25 …
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 2020-07-11 …
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连接导线时必须保证足够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接触.足够的机械强度是为了避免电线从连接 2020-11-04 …
2008年9月1日,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短短3年,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从农村 2020-11-14 …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2020-12-03 …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这句话的理解. 2020-12-03 …
小品《不差钱》中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人死了,钱没花了”成为流行语,其借鉴之处是() 2020-12-10 …
2007年,政府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了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起,全面 2020-12-21 …
白色山茶花山茶花又开了,那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棵开花的树.那样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