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拔苗助长是谁写的?哪个朝代的人?
题目详情
拔苗助长是谁写的?哪个朝代的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拔苗助长 (又叫揠苗助长) [编辑本段]发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编辑本段]解释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说明:欲速则不达.好心办坏事.
此词语已被编入200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编辑本段]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此词语已被编入200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编辑本段]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看了 拔苗助长是谁写的?哪个朝代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描写女人长得美的成语 2020-04-09 …
五年级作文我们要写一篇美在身边,是关于心灵美好的文章,不是什么景物美啊,或是人长得很美,谁给我一篇 2020-04-11 …
3单元单词拼写是人教版的UNIT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UNI 2020-05-17 …
一到有点难度的生物题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 2020-06-13 …
苏武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是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07-02 …
如图是人长骨结构示意图﹙1﹚①里终生保留具有造血功能的.﹙2﹚④里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骨有作用,且 2020-11-05 …
如果一个在世人眼里罪大恶极的人.但实际他确作出了世界史上最大的贡献,他研究出了能是人长生不老的方法( 2020-11-22 …
有几个关于英语的问题,希望能帮我解答是我在看《美国语文读本》的时候遇到的1.翻译CanAnnfant 2020-12-04 …
学(素描)的故事作文怎么写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作文(素描是我自己加的,谁教教我怎么写) 2020-12-09 …
古诗文默写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时的时距是?2.李白在《送友人》中用 2021-01-20 …